请输入
菜单

智绘钢桥模块使用说明书(2024)

智绘钢桥使用说明书

上海同航土木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2024

前 言

钢桥由于钢材自身性能的发展和不断提高、成本的降低,以及工厂预制和运输便利等特性在桥梁设计中具有竞争力。钢混组合梁(或称叠合梁)结构受力性能好,充分发挥了钢材抗拉与混凝土抗压的能力,且自重小,易于施工,在以往的施工过程中已充分证明了其良好的力学性能。

随着钢混组合梁建设力度的加大,传统手工绘图的方式面临着耗时费力的缺陷,且设计方案修改后的图纸修改占用了设计人员大量的时间,为了帮助设计人员更快更好的绘制施工图,同航土木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本套钢结构桥梁绘制软件。

软件钢梁模块支持单箱单室,单箱多室,多箱单室和多箱多室多种断面形式。平面上构造线支持变宽,斜交布置。横向联系可设计实腹式横隔(横梁),框架式横隔,空腹式横隔。一键绘图功能可绘制主梁立平面布置图,横梁详图,剪力钉布置图,桥面板构造与钢筋图,预制桥面板切分图等多张图纸,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钢梁设计图纸。

在使用过程中如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021-65980080,13681750993。

 

 

组合梁-钢槽梁

绘图设置

绘图设置界面中中包含标注样式、构造细部、桥面板构造三个窗体。

标注样式窗体中为绘图样式的设置选项,主要影响绘图风格,对实际构造无影响;构造细部窗体中设置主梁切分、梁端变高、支座等构造;桥面板构造窗体中设置桥面板的槽口、加厚、中墩简支变连续等构造。

标注样式

该窗口主要针对平立断面绘图标注规则进行设置,用户可根据出图风格进行组合选择。窗体界面如图 1.1.1:

  1. 断面
  1. 标注主梁详细

勾选后主梁断面图上标注主梁板件名称,不勾选则不标注。

  1. 标注桥面板砼

勾选后在总体布置断面图中详细标注桥面板砼厚度,不勾选则不标注。

  1. 标注腹板纵肋

勾选后在总体布置断面图中详细标注腹板纵肋位置,不勾选则不标注。

  1. 标注所有断面

不勾选仅一般断面标注板件名称,勾选后则所有断面都标注板件名称。

  1. 标注箱室名称

勾选后在断面图下方标注箱室编号,不勾选则不标注。

  1. 绘制方式

当墩位线与道路中心线存在斜交角时,选择横梁投影到断面的长度。

支持三种绘制方式:

斜交断面投影:选择此项时,在横梁与道路中心线相交处做垂线,将横梁投影至垂线,断面横梁的绘制宽度为投影后的横梁长度,如图 1.1.2

斜交断面平行:选择此项时,断面横梁的绘制宽度为横梁的实际宽度,如图 1.1.3

垂直道路中线:选择此项时,在横梁与道路中心线相交处做垂线,垂线与两侧道路边线相交,断面横梁的绘制宽度为两交点的间距,如图 1.1.4

  1. 立面绘制
  1. 拆分每个腹板绘制

与“平面拆分单梁绘制”配合使用,勾选则在拆分单梁的基础上立面拆分腹板绘制。

  1.  绘制腹板水平纵肋

勾选后在立面图中绘制腹板纵向加劲肋,不勾选则不绘制。

  1. 绘制顶底纵向加劲

勾选后在立面图中绘制顶底纵向加劲肋的投影,不勾选则不绘制。

  1. 立面图绘制桥面板

勾选后,在主梁详图的立面图中将桥面板构造绘制出,不勾选则不绘制。

  1. 绘制内横隔加劲板

勾选后主梁立面图中会将绘制内横隔的横向加劲肋投影,不勾选则不绘制。

  1. 板件绘制样式

提供“绘制实际”与“绘制线”两种绘图风格,绘制实际按照实际板厚绘制构件,绘制线则仅绘制板件中心线。

  1. 立面表格
  1. 表格显示横梁名称

勾选后在立面图下方的表格中显示相应位置的横梁名称,不勾选不显示。

  1. 表格显示板件长度

勾选后在立面图下方的表格中显示板件长度,不勾选不显示。

  1. 表格显示加劲信息

勾选后在立面图下方的表格中显示加劲肋变化信息,不勾选不显示。

  1. 平面绘制
  1. 拆分每个单梁绘制

勾选后,主梁平面图将绘制单个箱室的主梁平面,不勾选则绘制主梁全部的平面。

  1. 顶底平面合并绘制

勾选后,以结构中心线为界,将顶底平面合并绘制在一张平面图中。道路中心线左侧绘制顶平面,右侧绘制底平面。本选项仅在结构左右对称的情况下生效。

  1. 平面绘制横梁投影

不勾选,则仅当箱内横隔或箱外横梁的顶翼缘板与桥面板的底缘之间无间隙时,在主梁平面图中表达横梁的平面。勾选后,则不论箱内横隔和箱外横梁的顶翼缘板是否紧贴桥面板,均绘制横梁平面投影。

  1. 纵向加劲打断绘制

勾选后,平面图中纵肋被横向构造打断,不勾选则平面纵肋穿过横向构造。

  1. 平面标注
  1. 标注纵梁板件名

勾选则在平面图中标注纵梁板件名称,不勾选则不标注。

  1. 标注板厚变化线

勾选则在总体布置图平面图中绘制板厚变化线,否则不绘制。

  1. 标注沿道路中线

勾选则按照道路中心线长度标注,不勾选则按照主梁两侧构造边线标注。

  1. 绘制横梁中心线

勾选则绘制横梁与加劲肋位置的结构中心线,不勾选则不绘制。

  1. 平面腹板样式、平面纵肋样式

平面腹板可以选择“绘制实际”与“绘制线”两种绘图风格,绘制实际按照实际板厚绘制构件,绘制线则仅绘制板件中心线。

平面加劲肋额外提供不绘制的情况,图面可以更加简洁。

  1. 立面标注
  1. 标注主梁板厚变化

勾选后在立面图中显示一条灰色的竖直线,并标注顶板、腹板、底板的厚度变化线;不勾选则无显示。

  1. 标注所有横向结构

勾选后标注所有的横梁横隔等横向联系所在断面的名称,不勾选则每种断面仅标注一次。

  1. XX加劲肋合并标注

勾选后,腹板竖向加劲肋标注在立面顶部合并标注一次,不勾选则每个加劲肋标注一次。

  1. 纵向尺寸合并标注

勾选后,立面图上横梁布置间距若相同,则标注为“间距个数*间距值”的形式,不勾则每个间距都会标注。

  1. 总体控制
  1. 曲梁板件拆分

勾选后曲线梁顶板,腹板,加劲肋会按照长度分别命名并分别计量,否则统一命名并按照平均值计量。

  1. 横梁
  1. 横梁绘制板件大样

勾选后,在“纵向数据”中绘制横梁时,在横梁详图中会将拆分横梁板件并绘制板件大样,不勾选则不绘制。

  1. 人孔位置

人孔位置有两个选项,第一个选项是按照中箱与边箱的位置确定横梁人孔定位,第二个选项是按照箱子空白面积确定人孔定位。

第一个选项的人孔定位原则为,左右的边箱可以选择放在外侧或内侧,中箱统一控制放在左侧或是右侧。支持边梁外侧-中梁左侧、边梁外侧-中梁右侧、全部放在箱子左侧、全部放在箱子右侧四个下拉选项。

第二个选项的人孔定位原则为,人孔设置在第一个能放得下的空白位置,或设置在横梁最大的空白位置。

  1. 横梁绘图单独比例

勾选后,在“纵向数据”页面点击“绘制横梁”时,横梁详图采用每种横梁单独设置的绘图比例;不勾选则采用“纵向数据”页面中设置的横梁比例。

  1. 平面剖面按实际绘制

控制横梁平面详图中,横梁的长度。当横梁的顶底翼缘不与主梁顶底翼缘板对齐时,横梁顶翼缘板的长度大于主梁两个顶翼缘的间距,底翼缘板的长度小于两个主梁底翼缘板的间距。勾选后,横梁平面图中绘制横梁实际的长度,不勾选则绘制横梁投影到主梁上的长度。

  1. 出图控制
  1. 板件放大比例

主梁图中由于比例原因,板件厚度显示不清晰,填写此数据将板件等比例放大,提高图纸美观性。

  1. 焊缝比例

在计算数量总表时计算焊缝的比例,推荐1.5%。

  1. 横梁参数化断面

对于变宽梁,勾选此参数后将横梁尺寸用参数标注,并同时输出变宽处横隔的参数表。

  1. 数量表显示涂装面积

勾选后,数量表中增加内涂装面积、外涂装面积统计列。

  1. 数量表按净截面计量

勾选后,数量表中板件的重量按照“净截面大小*钢板厚度*钢材密度”来计算。

  1. 加劲肋定义

点击“加劲肋定义”按钮,弹出加劲肋定义界面,如图 1.1.5。

在此界面中,预先设置全桥范围内所有使用到的加劲肋名称、形状及尺寸,支持I肋、T肋、U肋、L肋、口肋和球扁钢。在后续页面中,将会通过填写加劲肋名称的方式调用此处设置的加劲肋。

构造细部

该窗口主要针对梁段连接与划分、人孔构造、梁端牛腿、支承构造、路线信息、加劲肋种类进行设置,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窗体界面如图 1.1.6:

  1. 梁段划分

主梁可以在不同位置进行切分,方便加工与运输。填写切分线距第一个分孔线的绝对距离。

设置划分位置后可以设置是否使用螺栓连接,勾选后跳出螺栓定位表和螺栓详细设置按钮,如下图 1.1.8。表格第一列为螺栓位置,需与主梁切分位置保持一致,点击第二列的设置螺栓按钮,进入螺栓及螺栓板的详细设置界面,如图 1.1.9。

  1. 路线

点击输入路线后,可以导入纬地文件、金思路文件、EICAD文件或者手动输入,并填写当前数据的起点桩号。

a)横坡采用路线

勾选后断面横坡与路线匹配,否则采用标准截面的横坡。

b)采用路线生成等宽梁桥

勾选后采用路线的数据生成等宽桥,不勾选可以通过选线生成变截面桥梁。

  1. 立面梁端人孔

a)立面梁端人孔

勾选后,可以在梁端腹板上开设人孔。

b)人孔位置

人孔上边线至顶板对齐线的距离,如图中为978mm。

c)人孔宽度

人孔的宽度,如图中为200mm。

d)人孔高度

人孔上边线至人孔下边线的距离,如图中为600mm。

e)人孔倒角

人孔的倒角半径,如图中为100mm。

  1. 端部梁高减小

设置梁左右端部的牛腿构造,方便下部结构的设计。如下图:

左/右侧梁高Hd:梁高变化后的总高度,单位为mm。

等厚段长L1/R1:梁高变化的等高段长度,从结构边线开始计算,单位为mm。

过渡段长L2/R2:梁高变化到常规高度的变高段长度,单位为mm。

  1. 设置端封板

勾选后在立面图、平面图中绘制端封板,并绘制端封板断面图,不勾选则不绘制。

填写端部封板的厚度、板外侧到构造端部的距离、端封板的人孔尺寸。端封板的数量不单独计量,将会直接计入全桥数量总表中。

  1. 支承构造

支撑构造可在填写完纵向数据后再设置,表格行数会自动按照墩位线数量刷新。支承构造表格如下图:

表格第一列为墩号列,填写“纵向数据”界面中依照“墩名前缀”命名的墩号名称。

表格第二列为支座布置参考线,可选择梁中心线或道路中心线。第三、四列为支座位置列,填写支座的定位,以参考线所在位置为0,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当“参考线”选择梁中心线时,支座在每个箱子中都布置,布置参照线为每个箱子的箱室中心线,第三列“位置1”生效,设定支座在单个箱室中的位置;当“参考线”选择道路中线时,支座布置参照线为道路设计线,第四列“位置2”生效,设定支座在全断面中相对于道路设计线的位置;

表格第五列为详细设置按钮,点击按钮后可在弹出的支座详细设置窗口中填写支撑加劲肋详细信息。支座详细设置窗口如下图:

构造细部2

该窗口主要针对主梁端部构造、简支变连续构造尺寸进行设置。

  1. 端部槽口

“端部加厚”用于控制梁端桥面板槽口的构造尺寸。参考图如下:

槽口深度/宽度CH/CL:槽口的深度和宽度尺寸,并列的两个参数框内分别填写梁左端部和右端部的槽口尺寸。

槽口左/右侧XL/XR:桥面板断面上,槽口距离断面左右边线的间距。槽口通长的话,填入0。

  1. 桥面板端部加厚

桥面板在端部可以再进行一次加厚,方便端部开槽,其中左右侧可以分别设置加厚尺寸。

左/右端厚度Hd:桥面板端部加厚后的总厚度,单位为mm。

等厚段长L1/R1:桥面板端部加厚的等厚段长度,从结构边线开始计算,单位为mm。

变厚段长L2/R2:从桥面板加厚的厚度变化到常规厚度的变化段长度,单位为mm。

  1. 简支变连续

勾选此选项后,程序将自动绘制中墩简支转连续构造,涉及中墩伸缩缝、中墩桥面板、中墩湿接缝等构造细节。

  1. 中墩槽口深度/宽度

简支变连续中墩处湿接缝槽口的深度和宽度

  1. 泡沫层宽/厚

简支变连续中墩槽口内铺设的泡沫层的宽度和厚度。

  1. 临时支座

简支变连续中墩支座到钢梁构造端部的距离。

  1. 中墩加厚

参数含义同端部加厚

  1. 护栏中隔带

勾选后,断面图中设置中央分隔带防撞护栏

  1. 合并图纸

勾选后,构造尺寸镜面对称的多跨钢梁可以合并为一跨绘制。

  1. 中墩倒T盖梁

勾选后,简支变连续中墩处采用倒T盖梁,不勾选则采用平头盖梁。

  1. 边墩倒T盖梁

下部结构使用倒T盖梁时勾选,需设置梁体构造端部与倒T盖梁之间的间距。

  1. 桥面板砼-滴水槽

滴水槽直径LD1:单位为mm。

滴水槽位置LD2:滴水槽中心到悬臂外缘的水平距离,单位为mm。

  1. 绘制底板人孔

勾选后,主梁底平面绘制底板人孔,默认为两侧圆形人孔,可以设置人孔的尺寸,以及人孔的网片覆盖。

标准截面

如图 1.2.1所示,组合槽型梁标准截面数据包含桥面板、桥面板悬臂端部、钢主梁标准截面、加劲肋、箱室控制几项内容,右上角为示意图,右下角表格可以输入钢结构板件属性。本窗体所介绍的标准截面为跨中位置处的截面。

  1.  
  2.  

桥面板

  1. 道路中线定位WL

指桥面左边缘到道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位于道路中心线左侧为正值,右侧为负值。

  1. 桥面板左坡iL

从道路中心线起,指向左下为正值。

  1. 桥面板右坡iR

从道路中心线起,指向右下为正值。

  1. 梁间距Wx

相邻箱室结构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可以输入多个值。

  1. 左侧悬臂W1

桥面板左侧边缘至第一片钢主梁顶板与左腹板交点的水平距离。

  1. 右侧悬臂W2

桥面板右侧边缘至最后一片钢主梁顶板与右腹板交点的水平距离。

  1. 桥面板厚度Hm

主梁间桥面板跨中位置,无加腋的箱室中间标准厚度。

  1. 桥面板厚度Hx

与主梁顶板结合处的桥面板加腋的厚度。

  1. 钢混结合宽W3,钢混过渡段宽W4

描述的是混凝土板加腋部分的水平投影尺寸,具体参考界面示意图。

  1. 钢梁对齐调整

钢主梁顶板对齐线到桥面板下缘的距离。常用于预制桥面板铺设时下设的调平垫层。

  1. 桥面板底部钢膜

勾选后,在混凝土桥面板底部设置一层钢膜,施工过程中作为混凝土底模,方便施工浇筑。底模会被主梁翼缘板和横梁翼缘板切断。

  1. 箱内桥面板等厚

不勾选时,箱室中间桥面板厚度应用参数“桥面板厚度Hm”;勾选后,箱室中间桥面板厚度应用参数“桥面板厚度Hx”。

  1. 箱内边腹板竖直

对于设置了斜腹板的梁,勾选后,中梁箱室两侧腹板及边梁箱室内侧腹板竖直绘制,边梁箱室外侧边腹板仍保持斜率,如下图:

悬臂端部滴水尺寸

程序提供了四个参数来描述悬臂端部的滴水构造,用户可以通过对悬臂高度XH1/XH2、翼缘加厚长XB1、翼缘过渡长XB2四个参数的调整,来实现想要的悬臂端部构造形式。具体参考界面示意图。

勾选“设置钢悬臂”选项后,程序会自动在横梁位置设置钢悬臂;点击“悬臂定义”按钮可以设定钢悬臂的具体参数,界面如下图所示:

  1. 悬臂内高度Hn

悬臂内侧在边腹板处的高度。

  1. 悬臂外高度Hw

钢悬臂外侧的高度。

  1. 端板向上延伸

勾选后,“向上延伸WT”亮起,设置向上延伸的尺寸。

  1. 悬臂内移WN

悬臂端部到桥面板边线的距离。

  1. 悬臂顶板通长

勾选后,悬臂顶翼缘板在纵向范围内通长布置。

  1. 跨中顶宽W1

跨中悬臂顶部翼缘板的宽度。

  1. 支点顶宽W2

支点横梁处钢悬臂顶部翼缘板的宽度。

  1. 悬臂底板通长

勾选后,悬臂底板在纵向范围内通长布置。

  1. 悬臂端板通长

勾选后,悬臂外侧端板在纵向范围内通长布置。

  1. 端部外伸L1

悬臂端板向下延伸超出悬臂下翼缘板的长度。

  1. 端部内移L2

悬臂端板向内偏移至悬臂上翼缘板外侧的距离。

  1. 水平尺寸B1

在悬臂端板和底部翼缘板之间可以增设一根小横肋,设置小横肋的长度。

  1. 加劲长度L3

勾选“设置箱内水平加劲”,在边腹板内侧与悬臂下翼缘板相交处增加一条水平的腹板加劲肋,在这里设置加劲肋的长度。

钢梁标准截面

此处设置标准截面位置的钢主梁尺寸形状。

由于钢结构在加工放样过程中,存在板件之间的对齐问题,为了明确主梁梁高的控制,程序引入板件对齐线的概念,如下图:

对于主梁顶板和底板,对齐方式可以选择内对齐和外对齐;对于腹板,对齐方式可以选择内对齐、外对齐和中对齐。

这样,无论板件沿主梁纵向采用何种对齐方式放样,对齐线的纵向位置是连续不跳跃的。针对槽型梁断面,主梁腹板与顶底板形成两个交点,程序的高度控制都是以这两个交点为基准的。

  1. 钢梁高度BH

控制的是钢主梁高度,指钢梁顶底缘对齐线交点的垂直高度。

  1. 钢梁顶宽B1

控制钢梁顶部腹板对齐点之间的距离。

  1. 中腹板数量

控制钢梁标准截面单个箱室内的中腹板数量。

  1. 左边腹板B2

左侧边腹板倾斜的水平距离,填0为直腹板。

  1. 右边腹板B2

右侧边腹板倾斜的水平距离,填0为直腹板。

  1. 底板外伸DT

底板相对于腹板与底板对齐线交点的延伸距离。

  1. 顶板外伸TT

勾选顶板封闭后,顶板相对于腹板与顶板对齐线交点的延伸距离。

  1. 顶板封闭

勾选后,顶板像底板一样做成一块整板,而不是两块翼缘板。

  1. 顶板水平

勾选后顶板水平布置,不勾选顶板随横坡倾斜布置。

  1. 底板封闭

钢槽梁模块默认勾选。

  1. 底板水平

勾选后底板水平布置,不勾选底板随横坡倾斜布置。

横向加劲肋

选择输入尺寸时,腹板竖向加劲肋与底板横向加劲肋按照当前页面选择的加劲肋绘制;选择输入类型时,可使用横隔构造作为加劲肋断面使用,在横向数据I中设计一个加劲肋类型,并在纵向数据中选用。

  1. 腹板竖向肋

下拉框中列举出所有在“绘图设置-加劲肋定义”中预设好的加劲肋的名称,选择作为腹板竖肋使用的一种。

  1. 竖肋间隙SD

当腹板竖向加劲肋不与主梁底板或者底板横向加劲肋焊接时,加劲肋与底板之间所留的距离,如图当腹板竖向加劲肋与主梁底板焊接时,填写0。

  1. 竖肋倒角SX

腹板竖向加劲肋的横向倒角尺寸。

  1. 竖肋倒角SY

腹板竖向加劲肋的竖向倒角尺寸。

  1. 中腹板纵肋

对于多箱室构造的钢梁,存在中腹板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中腹板处纵向肋和竖向肋的组合方式。支持三种组合方式:左侧加劲,即中腹板左侧竖肋,右侧纵肋;右侧加劲,即中腹板右侧竖肋,左侧纵肋;双侧加劲,即中腹板两侧均为竖肋。

  1. 腹板纵向肋

下拉框中列出所有预先设置的加劲肋类型,选择一种类型作为标准段的腹板纵向加劲肋。腹板纵向肋支持I肋和T肋。

  1. 底板横向加劲

勾选后设置底板横向加劲肋,并选择横向加劲肋的种类。

底板纵肋/顶板纵肋

纵肋设定按照纵肋所在区域划分范围,区分顶板纵肋、底板纵肋,每个位置又可以区别设定中肋和边肋。

  1. 中部加劲肋

下拉框中列出所有预先设置的加劲肋类型,选择一种类型作为标准段的顶/底板中部纵向加劲肋。

  1. 中肋间距MD

设定中肋的间距,可填入多个数值。填入单个值时,程序自动计算出纵肋可布置的范围,并按照设定间距均匀布置;填入多个值时,程序按照填入的间距值精准布置。如,当“底板纵肋-中肋间距”分别输入“500”和“400 500 400”时,断面形状如下图:

  1. 边侧加劲肋

下拉框中列出所有预先设置的加劲肋类型,选择一种类型作为标准段的顶/底板中边侧纵向加劲肋。

  1. 边肋个数SN

设定边肋的个数。程序按照中肋间距布置中肋后,在两侧的剩余边距内,按照边肋个数均匀地布置边肋。

钢梁断面钢板属性表格

程序提供表格的形式,对标准断面钢结构板件的属性信息进行编辑,包括钢材类别、板厚、板宽和相关说明信息。

其他

  1. 正做斜摆

勾选后钢梁断面图中,主梁箱室尺寸按照正交绘制,并根据横坡旋转摆放。

  1. 箱室控制

在此填写可以设置任意箱室布置,填写规则如下:

首先填写腹板间距,比如填写了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表明共有8个腹板。然后填写各箱室的中腹板数,比如填写1 0 ,表明第一个箱室有1个中腹板,第二个箱室没有中腹板,前2个箱室共计5个腹板,剩余3个数据组成一个含有3腹板的箱室,如下图所示:

横向数据I

通过右键点击增加单项可以添加横向数据I,I(Inside)表示箱内横向联系,下文简称横隔。在弹出的界面中填写横隔名称,然后选择一种横隔类型。

当前支持的横隔类型有实腹式横隔,框架式横隔、桁架式横隔、箱室横隔、自由布置式横隔以及空腹桁架式横隔,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实腹式横隔

实腹式横隔挖空面积为0或者较小,可以作为墩顶横隔板或普通横隔板,主要参数如下。

  1. 上翼缘
  1. 上翼缘宽度

横隔上翼缘板的宽度。

  1. 上翼缘圆角

横隔平面图上翼缘板与主梁顶板交接处的圆弧倒角半径。

  1. 圆角到边界距离

未便于焊接操作,上翼缘的圆角与主梁焊接处将会保留一小段的加宽段,设置加宽段的宽度,如下图:

  1. 翼缘对齐方式

控制翼缘位置的参考点,可以选择内对齐或外对齐。

  1. 竖向加劲肋
  1. 设置竖肋

勾选后设置竖向加劲肋。

  1. 竖肋表格输入——参考列

竖肋位置的输入方式支持从中到边,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1. 竖肋表格输入——距离列

根据选择的输入方式填写对应的加劲肋位置。

中间定位:定位点(0点)在箱室宽度中心;

从左到右:定位点(0点)为左侧腹板内边线与底板内边线交点;

从右到左:定位点(0点)为右侧腹板内边线与底板内边线交点。

  1. 上/下缘间隙

竖肋上下端部到横梁腹板上下缘的距离。

  1. 上缘倒角

竖肋上缘可以做切角,设置切角的宽度和高度。

  1. 自动布置竖肋组

勾选后,程序根据填写的“竖肋间距RS”和横梁腹板上空余的位置,自动计算可布置竖肋的范围和根数。

  1. 腹板双侧加劲

勾选后,在横梁腹板双侧设置竖向加劲肋,不勾选仅在单侧设置。

  1. 加劲肋绘制投影

在横梁断面图和平面图上绘制加劲肋的投影。可以选择横向肋/竖向肋是否投影。

  1. 人孔

勾选“设置人孔”,并点击“人孔定义”,可在窗口界面中填写人孔尺寸与人孔加劲肋详细信息(参考1.3.7人孔定义)。

  1. 人孔竖肋延伸到上/下传力加劲肋

当“人孔加劲肋”选择“竖直延长”且横向加劲肋作为传力加劲肋时,勾选可以控制人孔竖肋的延伸边界。

  1. 板件对齐
  1. 上水平肋RT

勾选后可以填写顶部横向加劲肋至横隔顶缘的距离。

  1. 下水平肋RD

勾选后可以填写底部横向加劲肋至横隔底缘的距离。

  1. 上/下水平肋控制

选择上下水平肋设置的参考线,可以选择参考上/下缘或保持平行。

  1. 横肋断缝TF

横向加劲肋端部到腹板内侧边界线的距离。

  1. 传力加劲和板件对齐
  1. 传力加劲设置

勾选后,传力加劲的相关参数激活。传力加劲方式可以选择局部板件对齐、全局对齐-共线、全局对齐-折线。

  1. 传力加劲类型

传力加劲类型支持三种。短肋-固定长度,即设定固定长度的横向加劲肋,需填写上下横肋的位置和传力加劲长ET;短肋-水平延伸,即设置延伸到腹板竖肋的横向加劲肋,需填写上下横肋的位置;人孔底肋,即将人孔底部横向加劲肋延伸至主梁腹板,作为横梁的横向加劲肋。

  1. 顶缘设置空隙

勾选后,“上翼缘空隙TS”、“上翼缘边距TW”、“上翼缘半径TR”参数激活。如下图所示分别为存在上翼缘板和不存在上翼缘板的情况,具体参数如图所示。

  1. 上翼缘空隙TS

横隔腹板上边缘到主梁顶板上边缘的距离。

  1. 上翼缘边距TW

横隔腹板顶部边缘到主梁腹板对齐线的距离。

  1. 上翼缘半径TR

横隔腹板顶部边缘线的圆弧倒角半径。

框架式横隔

框架式横隔挖空面积中等,可以作为普通横隔,亦或者作为复杂加劲肋;框架式横隔的顶板加劲肋,底板加劲肋和腹板加劲肋可以分别设置不同加劲肋类型,目前支持类型有I肋、T肋或者无加劲肋,并填写对应加劲肋的板件宽度。

填写界面如下图所示:

  1. 加劲肋形式

根据加劲肋的组成形式,可以选择加劲肋断开、n型断面、u型断面、回型断面。

  1. 顶板加劲肋

可以选择T肋,I肋或者无加劲肋。

  1. 横肋高度HT

横肋腹板的高度。

  1. 翼缘宽度WT

选择T肋时填写此数据,是T肋翼缘的宽度。

  1. 设置横肋倒角

上横肋与腹板加劲肋连接的位置可以设置倒角,填写倒角尺寸参数。

  1. 腹板加劲肋

可以选择T肋,I肋或者无加劲肋。

  1. 加劲肋高HF

T肋时代表加劲肋腹板宽度。

  1. 翼缘宽度WF

勾选T肋后填写此数据,代表T肋翼缘的宽度。

  1. 两侧加宽AL

左侧腹板加劲肋底部加宽宽度与右侧腹板加劲肋底部加宽宽度。

  1. 翼缘上下延伸

勾选此选项且腹板加劲肋为T肋时,腹板加劲肋翼缘板分别向上、下进行延伸。

  1. 向上延伸EU/向下延伸ED

腹板加劲肋翼缘板向上、向下的延伸长度。

  1. 底板加劲肋

数据填写与顶板加劲肋相同。

  1. 顶部翼缘
  1. 平面顶宽WT

横梁顶部翼缘板的宽度。

  1. 平面圆角WR

横梁平面图上顶部翼缘板和主梁顶板交接处圆弧倒角的半径。

  1. 加劲肋连接

加劲肋形式选择n型或u型时,该参数亮起。填写n型加劲肋或u型加劲肋的顶/底肋宽度、腹板肋宽度、圆弧倒角等参数

  1. 无翼缘

在顶板或底板不设置加劲肋时,可以设置相关参数。

  1. 顶部间隙D1、底部间隙D2

腹板加劲肋距离主梁顶板或底板的间距。

  1. 顶部切角TX、底部切角DX

腹板加劲肋顶/底横向倒角尺寸。

  1. 顶部切角TY、底部切角DY

腹板加劲肋顶/底竖向倒角尺寸。

桁架式横隔

桁架式横隔挖空面积大,用钢量小,往往作为普通横隔,界面如下图所示:

  1. 杆件定位
  1. 上弦杆位置TY

上弦杆中心线与顶板对齐线的距离。

  1. 上弦杆位置TX

上弦杆两侧端点到腹板对齐线的距离。

  1. 斜腹杆位置XY

斜腹杆底部端点到底板对齐线距离。

  1. 斜腹杆位置XX

斜腹杆底部端点到腹板对齐线距离。

  1. 底横肋高度HD

底板横向加劲肋的腹板高度。

  1. 上弦杆偏心TE

上弦杆相对于中心线的偏移距离,为正时向下偏移,为负时向上偏移,为0时不偏移。

  1. 斜腹杆偏心XE

斜腹杆相对于中心线的偏移距离,为正时向上偏移,为负时向下偏移,为0时不偏移。

  1. 腹杆垂直位置调整

控制腹板角钢的摆放方向,勾选如下左图所示,不勾选如下右图所示。

  1. 腹杆端部斜向裁剪

勾选如下左图所示,杆件端部自动裁剪;不勾选如下右图所示,杆件端部不裁剪。

  1. 设置节点板连接

控制是否设置上下节点板连接,勾选后,上下节点板板宽参数亮起,填写节点板尺寸

  1. 自动计算倒角

勾选后,软件根据上弦杆与斜腹杆的板厚自动计算焊缝宽度,设计上、中、下节点板尺寸;不勾选则自行填写节点板倒角尺寸。

自由布置式横隔

自由布置横隔用于加劲布置较为复杂的横隔板,填写界面如下图所示:

  1. 增加

增加横隔加劲肋,共4种:人孔、固定位置加劲肋、自动布置加劲肋、传力加劲肋。

  1. 删除:删除加劲肋。
  2. 上移:加劲肋上移。
  3. 下移:加劲肋下移。
  4. 复制:复制已有的加劲肋。
  5. 上翼缘控制:上翼缘的对齐方式,参考上缘、保持平行。
  6. 打断间隙:横肋竖肋的打断间隙。

加劲肋的打断顺序与排列位置有关,表格位置靠上的加劲肋与位置靠下的加劲肋相交时,优先打断位置靠下的加劲肋。

  1. 上翼缘(同下翼缘)
  1. 上翼缘宽度

横隔上翼缘板的宽度。

  1. 上翼缘圆角

横隔平面图上翼缘板与主梁顶板交接处的圆弧倒角半径。

  1. 圆角到边界距离

未便于焊接操作,上翼缘的圆角与主梁焊接处将会保留一小段的加宽段,设置加宽段的宽度,如下图:

  1. 翼缘对齐方式

控制翼缘位置的参考点,可以选择内对齐或外对齐。

  1. 顶缘设置空隙

勾选后,“上翼缘空隙TS”、“上翼缘边距TW”、“上翼缘半径TR”参数激活。如下图所示分别为存在上翼缘板和不存在上翼缘板的情况,具体参数如图所示。

  1. 上翼缘空隙TS

横隔腹板上边缘到主梁顶板上边缘的距离。

  1. 上翼缘边距TW

横隔腹板顶部边缘到主梁腹板对齐线的距离。

  1. 上翼缘半径TR

横隔腹板顶部边缘线的圆弧倒角半径。

空腹桁架式横隔

空腹桁架式横隔用于框架式与桁架式横隔相结合的横隔板,填写界面如下图所示:

顶板加劲肋、腹板加劲肋、底板加劲肋、顶部翼缘等参数参考框架式横隔;弦杆定位、节点板尺寸等参数参考桁架式横隔。

  1. 腹杆控制

腹杆类型可选择双拼角钢、双拼槽钢、圆形钢管。

V型腹杆:勾选腹杆型式为V型,不勾选为Λ型

控制腹板角钢的摆放方向,勾选如下左图所示,不勾选如下右图所示。

  1. 腹杆焊接
  2. 顶翼缘板为曲线

勾选顶翼缘板为曲线,可控制顶翼缘板为曲线形式;

节点板和顶翼缘合并:顶翼缘板与上弦杆为同一块整板。

人孔定义

  1. 人孔类型

目前程序人孔形式支持三种,如下图所示,分别为矩形人孔,两侧半圆与上侧半圆。

  1. 人孔偏移DY

人孔默认布置在横向结构高度中间,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人孔竖向位置偏移值,正数向上,负数向下。

  1. 人孔宽度MW

人孔挖空部分的最大宽度。

  1. 人孔高度MH

人孔挖空部分的最大高度。

  1. 人孔半径MR

选择矩形人孔时为了避免应力集中,按照填写数据在矩形直角位置设计圆弧倒角。

  1. 加劲肋类型

加劲肋类型共6种,可以与人孔形式任意组合,以矩形人孔为例:

以上分别为水平出头,竖直出头,外侧包围与内侧包边,其他两种形式为水平通长与竖直通长,两种通长的人孔加劲肋会在各自的方向上延伸至边界。

  1. 延伸距离

加劲肋类型为水平/竖直出头时,加劲肋的延伸长度。

  1. 人孔边距SX

人孔加劲肋距离人孔边缘的水平距离。

  1. 人孔边距SY

人孔加劲肋距离人孔边缘的竖直距离。

横向数据O

通过右键点击增加单项可以添加横向数据O,O(Outside)表示箱外横向联系,下文简称横梁。在弹出的界面中填写横梁名称,然后选择一种横梁形式。

当前支持的横梁类型有实腹式横梁、预制式横梁、桁架式横梁K、桁架式横梁X,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实腹式横梁

  1. 横梁结构信息
  1. 顶缘距离HT、底缘距离HD

当“上/下翼缘控制”选择“参考上缘”或“参考下缘”时,可以通过设定横梁上、下翼缘板到主梁顶底板的距离来控制横梁高度,此时,横梁高度随着主梁高度变化。

  1. 横梁高度HM

当“下翼缘控制”选择“固定梁高”时,可以通过设定横梁高度以及横梁上翼缘板到主梁顶板的距离来控制横梁高度。

图 1.1.1 绘图设置界面

   
   
  1. 平面顶宽WT

实腹式横梁上翼缘板宽度。

  1. 平面底宽WD

实腹式横梁下翼缘板宽度。

  1. 平面圆角WR

为了避免应力集中,在横梁翼缘板与主梁交接处设置圆弧倒角。

  1. 圆角到边界距离

未便于焊接操作,上翼缘的圆角与主梁焊接处将会保留一小段的加宽段,设置加宽段的宽度。

  1. 上/下翼缘对齐

控制上下翼缘板对齐线的位置,可以选择内对齐或外对齐。

  1. 竖向加劲肋
  1. 设置竖向加劲肋

勾选后设置竖向加劲肋。

  1. 竖肋表格输入

根据选择的输入方式填写对应的加劲肋位置。

中间定位:定位点(0点)在箱室宽度中心;

从左到右:定位点(0点)为左侧腹板内边线与底板内边线交点;

从右到左:定位点(0点)为右侧腹板内边线与底板内边线交点。

  1. 腹板双侧加劲

勾选后在横梁腹板两侧都设置竖向加劲肋

  1. 上/下缘间隙Rt/Rd

竖肋上下端部到横梁腹板上下缘的距离。

  1. 上缘倒角XY

腹板竖肋上缘可以设置切角。

  1. 自动布置竖肋组

勾选后,程序根据填写的“竖肋组间距RS”和横梁腹板上空余的位置,自动计算可布置竖肋的范围和根数。

  1. 设置人孔

勾选设置人孔,并点击“人孔定义”,可在窗口中设置人孔尺寸与加劲肋详细信息(参考3.4人孔定义)。

  1. 设置预制段

在预制过程中,横梁常常会预制一个节段焊接在主梁上,成为主梁的一个“耳朵”,预制段腹板、顶板、底板的长度可以通过预制长度参数来设置。

  1. 腹板预制段长FM

横梁腹板预制段的长度。

  1. 顶板预制段长FT/底板预制段长FD

横梁顶、底板预制段的长度。

  1. 螺栓连接

横梁预制段与现装段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勾选“螺栓连接”选项,点击“设置螺栓”按钮可以定义螺栓布置。

  1. 设置横肋
  1. 传力加劲设置

勾选后,传力加劲的相关参数激活。传力加劲方式可以选择局部板件对齐、全局对齐-共线、全局对齐-折线。

  1. 上水平肋RT

勾选后可以填写顶部横向加劲肋至横隔顶缘的距离。

  1. 下水平肋RD

勾选后可以填写底部横向加劲肋至横隔底缘的距离。

  1. 与主梁边距

横肋边缘到主梁腹板的距离。

  1. 水平肋断缝宽

横向加劲肋端部到腹板内侧边界线的距离以及横向加劲肋相对竖向加劲肋的打断距离。

  1. 腹板双侧加劲

选择横梁的人孔加劲肋设置单侧还是双侧。

  1. 加劲肋绘制投影

选择横梁的人孔加劲肋在平面和断面的投影方式。

  1. 设置横梁加强角板

在横梁顶底板与主梁顶底缘之间存在间距时,可以通过设置上/下角板进行局部加强。

  1. 设置上角板

勾选后,可以在横梁上翼缘板与主梁顶板之间设置局部加强的角板。

上角板宽度SW:上角板与主梁顶板相接的长度;

上角板加宽SE:上角板与横梁上翼缘板相接的长度。

  1. 设置下角板

勾选后,可以在横梁下翼缘板与主梁底板之间设置局部加强的角板。

下角板宽度XW:下角板与主梁底板相接的长度;

上角板加宽XE:下角板与横梁下翼缘板相接的长度。

  1. 设置角板的挡板

勾选后,上/下角板外侧设置挡板。

下挡板断缝DG:下角板外侧挡板到主梁底板的间隙。

预制式横梁

  1. 横梁结构信息
  1. 顶缘距离HT、底缘距离HD

当“上/下翼缘控制”选择“参考上缘”或“参考下缘”时,可以通过设定横梁上、下翼缘板到主梁顶底板的距离来控制横梁高度,此时,横梁高度随着主梁高度变化。

  1. 横梁高度HM

当“下翼缘控制”选择“固定梁高”时,可以通过设定横梁高度以及横梁上翼缘板到主梁顶板的距离来控制横梁高度。

图 1.1.2

   
   
  1. 平面顶宽WT

实腹式横梁上翼缘板宽度。

  1. 平面底宽WD

实腹式横梁下翼缘板宽度。

  1. 平面圆角WR

为了避免应力集中,在横梁翼缘板与主梁交接处设置圆弧倒角。

  1. 上/下翼缘对齐

控制上下翼缘板对齐线的位置,可以选择内对齐或外对齐。

  1. 设置竖向加劲肋

勾选后设置竖向加劲肋。

  1. 腹板双侧加劲

勾选后在横梁腹板两侧都设置竖向加劲肋

  1. 竖肋间距

竖肋在可布置范围内按照给定间距进行布置。

  1. 上/下缘间隙

竖肋上下端部到横梁腹板上下缘的距离。

  1. 上缘倒角

腹板竖肋上缘可以设置切角。

  1. 竖肋表格输入——参考列

竖肋位置的输入方式支持从中到边,从左到右,从右到左。

  1. 竖肋表格输入——距离列

根据选择的输入方式填写对应的加劲肋位置。

中间定位:定位点(0点)在箱室宽度中心;

从左到右:定位点(0点)为左侧腹板内边线与底板内边线交点;

从右到左:定位点(0点)为右侧腹板内边线与底板内边线交点。

  1. 设置人孔

勾选设置人孔,并点击“人孔定义”,可在窗口中设置人孔尺寸与加劲肋详细信息(参考3.4人孔定义)。

  1. 设置预制段

预制式横梁的切缝位于人孔的上下缘位置,且相对于横梁中心线对称布置。

  1. 上/下切缝间距FT/FD

横梁腹板上/下预制段切缝的间距,填0时表示仅设置一道切缝。

  1. 螺栓连接

横梁预制段与现装段可以通过螺栓连接,“设置上/下螺栓”选项可以弹出螺栓布置界面,如下图。

  1. 设置加强角板

在横梁上下翼缘板与主梁顶底板之间存在间距时,可以通过设置上/下角板进行局部加强。

a)设置上角板

勾选后,可以在横梁上翼缘板与主梁顶板之间设置局部加强的角板。

上角板宽度SW:上角板与主梁顶板相接的长度;

上角板加宽SE:上角板与横梁上翼缘板相接的长度。

b)设置下角板

勾选后,可以在横梁下翼缘板与主梁底板之间设置局部加强的角板。

下角板宽度XW:下角板与主梁底板相接的长度;

上角板加宽XE:下角板与横梁下翼缘板相接的长度。

c)设置角板的挡板

勾选后,上/下角板外侧设置挡板。

下挡板断缝DG:下角板外侧的挡板到主梁底板的距离。

桁架式横梁K

  1. 横梁定位尺寸

各参数含义可参考示意图中所标注。

  1. 斜腹杆控制
  1. ∨型腹杆(不选∧形)

控制斜腹杆摆放的朝向,勾选如下左图所示,不勾选如下右图所示。

  1. 腹杆垂直位置调整

控制腹板角钢的摆放方向,勾选如下左图所示,不勾选如下右图所示。

  1. 腹杆端部斜向裁剪

勾选如下左图所示,杆件端部自动裁剪;不勾选如下右图所示,杆件端部不裁剪。

  1. 弦杆腹杆位于两侧

  1. 弦杆定位距离

可使用程序自动计算的距离,也支持手工修改。各参数含义可参考示意图中所标注。

  1. 设置节点板连接

上下弦杆及斜腹杆与主梁的连接方式可选用直接焊接或通过节点板连接,设置上下节点板和中间节点板的尺寸。各参数含义可参考示意图中所标注。

节点板的倒角尺寸可使用程序自动计算,也支持手工修改。

  1. 节点板边缘尺寸

控制节点板位置的参数,各参数含义可参考示意图中所标注。

  1. 螺栓连接

节点板与主梁加劲肋之间可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勾选后,设置螺栓的尺寸、间距等参数

桁架式横梁X

X型桁架式横梁与K型桁架式横梁参数含义大致相同,用户可参考K型桁架式横梁的参数说明,以及X型桁架式横梁示意图。

 

纵向数据

本窗口在标准截面和横向数据的基础上,加入桥梁纵向信息,形成“格子梁”。本窗口分为纵向数据、总体、横梁布置、横向数据和横梁详表、图纸内容、图纸设置、变宽控制参数与变高梁几大区块。

纵向数据

纵向数据中控制伸缩缝、支座等位置。按照示意图首先输入伸缩缝S1、S2,分别代表一联左右两端伸缩缝的尺寸。填写支座左ZL、ZR,分别代表一联左右两端支座距墩位线的间距。输入起始墩号与墩号前缀,墩号和墩名主要影响图面标注。

本模块的数据一经填写,后续在详表中将不能再次更改。

总体

组合槽形梁模块支持直线槽梁和常规弯梁的输入:对等宽直线或者道路设计线在标准圆弧曲线上的等宽梁,可以直接在总体中输入标准跨径L、曲线半径R、梁斜交角A三个参数进行控制。

对于变宽或者道路设计线线形不规则的槽梁,可在“变宽异形”中勾选“变截面梁”进行设置,具体操作如下:

① 勾选 “变截面梁”选项,点击“选择构造线”;

② 在CAD图形中选择构造线。按照cad命令栏的提示,依次选择道路中心线、墩位线、梁边腹板定义线、梁中腹板定义线。

需注意,在准备构造线时,需调整所有构造线线型为连续,单位为毫米。需保证各构造线相交,应适当延长各构造线,以确保相交,如下图示例:

横梁布置

横梁的位置的设定主要通过上表进行控制,表格中一行即代表一跨,在设置好“标准跨径L”参数或每次完成选线后,表格都会按照跨径数重新刷新行数。每一跨都可以分别设置横梁间距、横梁调整、横梁角度布置原则等信息。

表格第一列为跨号,由程序自动填写,不可更改;

表格第二列为横梁在跨中标准段的间距;

表格第三列为每跨端部的横梁间距调整原则。由于跨径往往不能被整除,可以切换调整方式来控制非标准间距的横梁调整位置:

·选择两端调整,则跨中横梁间距为用户设置,左、右端的第二、三个横梁间距为总长减去中部横梁总间距后取平均值;

·选择起点调整,则其他横梁间距为用户设置值,调整起点处的横梁间距;

·选择终点调整,则其他横梁间距为用户设置值,调整终点处的横梁间距;

表格第四列控制横梁斜交角的变化原则。当墩位线处存在斜交时,若“角度布置”选择“平均角度”,则跨中横梁斜交角度按照横梁个数加权平均求得;如果选择“斜交转正”,则跨中横梁垂直于道路中心线布置,端部横梁有斜交逐渐转变为正交。

表格第五、六列“距离L”与“距离R”表示从一跨左端和右端的自定义横梁布置间距。如“距离L”输入 3000 3150,表示第一个横梁距离左端结构边线3000mm,第二个横梁距离第一个横梁间距3150mm,剩余的距离再按照间距5000mm进行布置。距离R含义相同,但是从右端开始计算。效果如下图:

横向数据和横梁详表

在“横向数据I”和“横向数据O”中设定好横梁和横隔,并在“横梁布置”中设定好横梁的位置后,在本界面中应用跨中和支点位置所采用的横梁名称。对于跨中、起点、终点、中支点位置,可以采用不同横隔与横梁。

针对更加复杂的横梁布置,软件提供横梁详表来实现自定义的功能。点击“刷新表格”后将按照初始设置的横梁的位置、名称自动填充表格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对表格进行详细调整。

表格默认六列,第一列是横梁断面的位置,第二、三列内填充横隔横梁的名称,第四列是横梁断面与道路中心线的斜交角度(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第五列为当前横梁与前一个横梁之间设置的加劲肋断面个数,最后一列控制加劲肋断面是否设置底部横向加劲肋。若“标准截面”中勾选了“钢悬臂”,表格中还会多出一列“悬臂”列,控制当前横梁两侧是否设置钢悬臂。要注意的是,表格中的灰显行是墩位线所在位置,由支座ZL/ZR控制参数决定,位置在表格中不可改变。

图纸内容

本区域列出钢梁构造部分绘制的图纸种类,勾选不同选项以实现绘制需要的图块。

  1. 总体布置图

控制是否绘制总体布置图的立面图、平面图。

  1. 纵梁立平面

控制是否绘制主梁详图的立面图、平面图。

  1. 总体断面

控制是否绘制总体断面图,包括标准截面断面图、加劲肋断面的断面图、横梁位置的断面图。

  1. 主梁详图

控制是否绘制主梁单个箱室的详图。

  1. 节段图纸

如果“绘图设置”界面设置了“节段划分”,勾选此处的“节段图纸”,程序绘制的主梁立平面详图图纸将按照截断的梁段出图。

  1. 分跨绘制

对于一联多跨的钢梁,勾选后,绘制主梁的立平面图纸将按照单跨出图。

  1. 高程坐标表

勾选后将绘制高程坐标表。

图纸设置

本区域控制钢梁绘图风格的变化。

  1. 合并横梁图

勾选后,点击“绘制纵梁”,将会在主梁图后面跟随绘制横梁整体断面的详图;不勾选则需要单独点击“绘制横梁”才能绘制横梁详图。

  1. 数量表包含横梁板件

勾选后,输出的数量表将是包含主梁板件与横梁板件在内的整体全桥数量表;不勾选则仅输出主梁板件数量表。

  1. 横梁横隔拆分详图

勾选后,绘制的横梁详图将内横隔与外横梁拆分开来,单独绘制详图与数量表;不勾选,则绘制内横隔与外横梁的整体断面,并输出包含内横隔板件和外横梁板件在内的整体数量表。绘图差异如下图:

·整体绘制:

·拆分绘制:

  1. 变宽变高梁绘制全部断面

对于变高梁和变宽梁,即使采用的相同内横隔与外横梁组合,不同断面的板件尺寸也不相同。勾选后,将绘制每一个位于变高变宽位置的断面;不勾选,将绘制相同内横隔与外横梁组合的特征断面。

控制参数与变高梁

控制参数用于控制变宽梁中悬臂的宽度变化。当选择“悬臂不变”时,变截面梁的选线信息需要道路中心线、墩位线、腹板线等信息,桥面的变宽依靠箱室自身宽度变化与箱室间距宽度变化实现;当选择“悬臂变化”时,变截面梁的选线信息需要增加选择桥面边线的范围信息,桥面的变宽依靠箱室自身宽度变化、箱室间距宽度变化、悬臂宽度变化实现。

程序支持绘制变高梁,可以控制中墩处的梁高变化。勾选“变高度梁设置”,变高相关参数亮起,参数输入参考图如下图所示:

其他

本窗体中剩余一些绘图控制参数,汇总在此介绍,

  1. 跨中横隔为奇数

跨中为弯矩最大处,设计时一般会使跨中布置一道横梁。勾选后,将调整横梁自动布置的位置,使跨中始终布置一道横梁。

  1. 端横梁对齐

下拉可选顶底板不对齐、顶板对齐至梁端、顶底板对齐至梁端。若端横梁顶翼缘板与桥面板底缘之间无缝隙,则顶翼缘板宽度可以加宽至与桥面板端部对齐。若端横梁底板翼与主梁底板之间无缝隙,则底板宽度可以加宽至与主梁底板端部对齐。

  1. 钢悬臂对齐至梁端

勾选后,端悬臂翼缘板加宽至边缘与端横梁顶翼缘板对齐。

板厚数据

本窗体分板厚变化、水平加劲肋布置、加劲肋详细、过焊孔几大区域。板厚变化可用来调整主梁板件详细的厚度和宽度变化,实现顶板、腹板、底板在中墩和边墩的不同位置进行加宽和加厚,并支持多次的变宽变厚;水平加劲肋布置用于设置腹板纵向加劲肋的范围,可拆分为跨中腹板纵肋和中墩腹板纵肋两个区块;加劲肋详细可实现全桥所有加劲肋的详细调整;过焊孔调整不同的纵肋穿过横向构件时,在横向构件上挖孔的形状。此窗口可以输出纵梁图纸与横梁详图。

板厚变化

标准截面的表格中已定义跨中位置的顶、底、腹板厚度,在此界面中可以定义板厚的变化位置与变化后的厚度。界面如下:

  1. 顶/腹/底板边墩加厚TL1/FL1/DL1:

表示在起始点与终止点处,梁一定长度范围内的顶/腹/底板厚设置为加厚厚度。

  1. 顶/腹/底板中墩加厚TL2/FL2/DL2:

表示在中墩处向两侧一定长度范围内的顶/腹/底板厚设置为加厚厚度。

需要注意,如果仅存在一跨,那么中墩加厚不起作用。

  1. 自由尺寸

勾选“自由尺寸”后,点击“详细输入”,在弹出的截面中点击初始化,效果如下图所示,会按照跨径与板厚变化截面中填写的数据初始化该截面数据。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实现板厚的任意变化。需要注意,第一个位置是起点伸缩缝距离;最后一个位置=桥梁总长—终点伸缩缝距离,且厚度与宽度均为0。

水平加劲肋布置

在腹板上可以设置纵向水平加劲肋,一般在跨中梁体的上半部分与墩顶梁体的下半部分设置,该区域参数的填写也遵循此设计思路,界面如下:

  1. 纵肋位置TRY

定义跨中梁体上半部分纵肋位置,可填写多个数据,分别代表从上到下的跨中腹板纵肋的间距。如,当输入“500 800”时,腹板纵肋如下图:

  1. 边墩纵肋TR1

跨中梁体上半部分纵肋端部到边墩的距离。支持分别定义每根加劲肋在左右梁端处的间距,单根加劲肋的左端间距和右端间距采用“空格”隔开,不同根加劲肋之间采用“;”隔开。如,当输入“2000 4000;6000 8000”时,腹板纵肋如下图:

  1. 中墩纵肋TR2

跨中梁体上半部分纵肋端部到中墩的距离。支持分别定义每根加劲肋在中墩处的左右间距,单根加劲肋的左端间距和右端间距采用“空格”隔开,不同根加劲肋之间采用“;”隔开。如,当输入“2000 4000;6000 8000”时,腹板纵肋如下图:

  1. 纵肋位置DRY

定义墩顶梁体下半部分纵肋位置,可以填写多个数据,分别代表从下到上的中墩腹板纵肋的间距。如,当输入“500 800”时,腹板纵肋如下图:

  1. 中墩纵肋DR1

墩顶梁体下半部分纵肋从中墩向两侧延伸的长度。支持分别定义每根加劲肋在中墩处的左右长度,单根加劲肋的左端长度和右端长度采用“空格”隔开,不同根加劲肋之间采用“;”隔开。如,当输入“2000 4000;6000 8000”时,腹板纵肋如下图:

加劲肋详细

此界面可对全桥所有位置的加劲肋进行自定义详细设置,界面如下:

  1. 自定义横肋类型

勾选后,“横向加劲肋”按钮亮起,点击进入横向加劲肋自定义界面,可对顶底板横向加劲肋、腹板竖向加劲肋、腹板纵向加劲肋进行调整,如下图:

图 横向加劲肋

横向加劲肋的设置是根据填写的板厚变化而来,横肋的种类在“绘图设置-构造细部-加劲肋设置”中预先设好,在本窗体中,对于每一种板厚都可以填入不同的加劲肋的名字以选择不同的加劲肋形式和尺寸。

  1. 自定义纵肋类型

勾选后,“纵向加劲肋”按钮亮起,点击进入纵向加劲肋自定义界面,可对纵向加劲肋按照其所在母板的不同厚度进行拆分设置,如下图:

图 纵向加劲肋

纵向加劲肋的设置是根据加劲肋在纵向的位置来区分,顶板的中、边肋和底板的中、边肋都可以分别单独调整。点击“初始化”按钮,选择不同板厚所对应的加劲肋名称,以选择不同的加劲肋形式和尺寸,程序根据板厚变化位置自动计算初始加劲肋变化的位置。

  1. 自定义平面布置

对于变宽、变高、变箱室等更加复杂的结构,程序提供更加详细的纵肋布置功能。勾选后,“加劲肋平面”按钮亮起,点击进入变宽梁纵肋详细布置界面,如下图:

图 纵向加劲肋

全桥纵向范围内,纵向加劲肋可以进行多次变化。纵肋在纵向的变化分界线为界面第一列,支持横梁中心线、顶/底板板厚变化线、自定义选线。纵肋被变化分界线截断后,每一个小段都可以设置不同的加劲肋类型和尺寸。

界面第二列将所有纵肋按照所在箱室编号以及位于顶/底板位置归类,并罗列出所有单根纵肋定位线。点击所需调整的箱室编号,可对此区域内的纵肋进行增、删、插入、调整间距等操作,如下图1;选择单根纵肋后,在下方对应表格中设定纵肋变化位置即横向切线,以及纵肋类型,如下图2:

图1 按区域调整纵肋 图2 设定单根纵肋

  1. 自由布置水平肋

勾选后,“水平加劲肋”按钮亮起,点击进入自定义界面,可对主梁腹板水平纵向加劲肋进行调整,如下图:

弹出的窗体中,上面为纵肋控制表格,点击“初始化”,会读取“板厚数据”界面中“水平加劲肋布置”区域内设定的参数对表格进行初始化填充。表格共有三列:

“纵肋位置”列,控制腹板纵肋的起终点位置。可填写纵肋在多跨内的位置,跨与跨之间用分号隔开;同一跨内,填写纵肋左右端部距离墩位线的位置,左、右间距之间用空格隔开。

“参考高度”列,控制腹板纵肋在腹板上的高度。当第三列“参考位置”选择参考上缘时,高度值从上到下取值;当第三列“参考位置”选择参考下缘时,高度值从下到上取值。表格的每一行只能设定一个高度的腹板纵肋。

“参考位置”列,控制腹板纵肋布置位置的原则,以及腹板纵肋所处位置在单跨内还是横跨中墩。选择参考上缘,则腹板纵肋设置在单跨内;选择参考下缘,则腹板纵肋横跨中墩。

窗体下方为实时更新的示意图,对表格中纵肋的修改会实时反映在示意图中,以便于可视化调整。

自定义过焊孔

点击“自定义过焊孔”,纵肋过焊孔按钮亮起,点击进入过焊孔设定弹窗界面,如下图:

图 自定义过焊孔

弹出的窗体中,上面为过焊孔控制表格,中间为过焊孔形状示意图,下面为过焊孔调整动态效果图。点击“初始化”,会读取“板厚数据”界面中“中墩范围”参数对表格进行初始化填充。未在中墩范围内的过焊孔默认为两侧分离的形状,在中墩范围内的过焊孔默认为有焊接的形状。表格中第一列表示过焊孔形状变化的位置,第二列选择从当前位置向后的过焊孔的形状。

对于I肋,支持无过焊孔、两侧分离、左侧焊接、右侧焊接、两侧焊接五种形状;

对于T肋,支持无过焊孔、两侧分离、顶板焊接三种形状;

对于L肋,支持无过焊孔、两侧分离、单侧焊接三种形状;

对于U肋,支持无过焊孔、两侧焊接、两侧焊接2、顶板焊接四种形状;

对于球扁钢,支持无过焊孔、两侧分离、单侧焊接三种形状。

程序还支持对各形状的过焊孔尺寸进行调整,过焊孔尺寸设置的方法为“设置-钢束设置-过焊孔尺寸”,如下图:

图 过焊孔尺寸

桥面板砼

桥面板数据输入界面如下图所示,目前支持整体现浇桥面板、单梁现浇桥面板与预制桥面板。本窗体分为构造与桥面板划分、桥面板钢筋设置两个大区域。

构造与桥面板划分

  1. 构造

构造区域中对桥面板端部、跨中、悬臂处的加腋进行设置

  1. 左支点宽LL1

桥面板左端起点处加腋等厚段长度。

  1. 左倒角宽LL2

桥面板左端起点处加腋变厚段长度。

  1. 右支点宽RL1

桥面板右端终点处加腋等厚段长度。

  1. 右倒角宽RL2

桥面板右端终点处加腋变厚段长度。

  1. 中支点宽ZL1

桥面板中墩支点处加腋等厚段长度。

  1. 中倒角宽ZL2

桥面板中墩支点处加腋变厚段长度。

  1. 跨中设横梁加腋

当居中横梁横隔的顶翼缘板与主梁顶板平齐时,桥面板在跨中可以设置加腋。勾选后设置跨中横梁加腋处变厚段长度HL2,跨中横梁加腋处等厚段的长度HL1默认与跨中横梁上翼缘板的宽度相等。

  1. 跨中设悬臂加腋

勾选后跨中横梁悬臂处设置加腋,加腋变厚段长度采用HL2。

  1. 自定义跨中HL1

不勾选,则跨中横梁加腋处等厚段的长度HL1默认与跨中横梁上翼缘板的宽度相等,勾选后,跨中横梁HL1亮起,可自行设置跨中横梁加腋处等厚段长度。

  1. 自定义悬臂加厚

不勾选,默认桥面板端部悬臂加厚尺寸与加腋尺寸一致;勾选后,可以自定义桥面板端部悬臂加厚尺寸。

  1. 悬臂加厚LX1、LX2

设置桥面板端部悬臂加腋等厚段的长度LX1和悬臂加腋过渡段的长度LX2。

  1. 纵向切缝

选择单梁现浇桥面板或预制桥面板后,该模块亮起。

  1. 纵缝位置

当选择单梁现浇桥面板时,仅支持钢梁间切缝;选择预制桥面板时,支持纵向不切缝、钢梁间切缝、钢梁顶切缝三种方式。

  1. 纵缝宽度WF

纵缝位置选择钢梁间切缝时亮起,表示纵向湿接缝的宽度。

  1. 加腋个数n

勾选“设置纵缝间距”,此时“主梁定义n”亮起,表示每隔n根主梁顶板设置一条纵向湿接缝。

  1. 主梁处搭接E1

纵缝位置选择钢梁顶切缝时该选项亮起,填写数据表示桥面板搭接在主梁翼缘上的长度。

  1. 横向切缝

选择预制桥面板后,该模块亮起。

  1. 横缝位置

目前支持与匹配钢梁、间距控制、自定义三种方式。

  1. 横梁搭接E2

横缝位置选择与钢梁匹配时该选项亮起,填写数据表示桥面板搭接在横梁翼缘上的长度。

  1. 左端缝宽WL、右端缝宽WR、中墩缝宽WM

横向湿接缝在主梁左端起点、右端终点和中墩处的宽度。

  1. 湿接缝间距

横缝位置选择间距控制时亮起,表示横缝沿纵向设置的标准距离。

  1. 湿接缝位置

横缝位置选择自定义位置时亮起,定义跨中横向湿接缝沿纵向布设的位置。支持输入多个值,依次控制从左往右每根横向湿接缝的位置。支持两种输入格式:1、直接输入湿接缝的位置,如输入“3000 6000 9000 12000”后的效果如下图1;2、按跨输入湿接缝间距,跨与跨之间用分号隔开,如输入“6*2000;4*3000”后的效果如下图2:

图1 横向湿接缝

图2 横向湿接缝

  1. 湿接缝角度

定义跨中横向湿接缝与道路中心线的夹角,默认0度代表与道路中心线垂直。支持输入多个值,依次控制从左往右每根横向湿接缝的角度。

  1. 湿接缝宽度

横缝位置选择自定义位置和等间距切分时亮起,表示跨中横向湿接缝的宽度。

桥面板钢筋设置

  1. 保护层和钢筋间距
  1. 顶缘、底缘、纵向、悬臂、湿接缝净保护层

控制桥面板各位置的净保护层厚度。

  1. 纵向钢筋间距D3

桥面板纵向钢筋间距。

  1. 纵向勾筋间距D4

桥面板纵向钩子钢筋间距。

  1. 横向钢筋间距D1

桥面板横向钢筋间距。

  1. 横向钢筋间距D2

桥面板横向钩子钢筋间距。

  1. 纵向主筋间距D5

桥面板主梁加腋处纵向主筋间距。

  1. 横向筋布置方式

桥面板类型选择整体现浇桥面板和单梁现浇桥面板时,该模块亮起,用于设置曲梁情况下横向钢筋的布置形式。

  1. 布置方式

设置横向钢筋布置的基本规则,支持5种钢筋的布置方式:绘制局部-中间正交、中间正交-端部重叠、中间正交-渐变过渡、全部扇形布置、中间扇形布置。

  1. 边墩平行段Z3、中墩平行段Z4

设置边墩和中墩处横向钢筋平行布置段的长度。

  1. 过渡段长度Z5

布置方式选择“中间正交-渐变过渡”时亮起,设置横向钢筋从正交布置渐变为平行布置的过渡段长度。

  1. 预制板固定为矩形

对于曲梁和斜交梁,可以固定预制板的形状为规整的平行四边形,则湿接缝绘制为变宽的形状。勾选后,参数“角度容差”亮起,填写异形板固定为规整四边形板的角度范围。大于角度容差则绘制为规整板,小于角度容差则绘制为异形板。

  1. 预埋钢筋与连接钢筋

a) 预埋钢筋

勾选“设置预埋钢筋”后,会在桥面板悬臂端部设置预埋钢筋;“预埋筋倒角”参数用于控制预埋钢筋的倒角尺寸,“预埋筋伸出”参数用于控制预埋筋伸出桥面板顶缘的高度。

b)连接钢筋

对于简支变连续结构,勾选“设置连接钢筋”后,会在桥面板端部伸缩缝槽口处设置连接钢筋;“端部接头DL”用于控制连接钢筋外伸出槽口边缘的长度,“对接焊内缩”用于控制连接钢筋伸入桥面板与纵筋焊接的长度。

  1. 湿接缝接头

选择单梁现浇桥面板或预制桥面板后,该模块亮起。

  1. 湿接缝接头样式LS

设置湿接缝处接头钢筋的布置方式。支持四种样式:无接头、U型接头、直筋接头、直角弯钩。

  1. 纵缝长度LY

设置纵向湿接缝处接头钢筋伸出构造边缘的长度。

  1. 横缝长度LX

设置横向湿接缝处接头钢筋伸出构造边缘的长度。

  1. 吊筋设置

桥面板类型选择预制桥面板时,吊筋模块亮起。点击“吊筋设置”按钮,弹出吊筋参数界面。

  1. 吊筋间距D6、D7

吊筋在单板纵桥向和横桥向的布置间距。特别的,当单板构造存在加腋时,吊筋默认布置在加腋处。

  1. 吊环宽度W1

吊环钢筋竖直段的间距。

  1. 吊环高度H1

吊环钢筋伸出桥面板部分的高度。

  1. 延伸宽度EL

吊筋在桥面板内向左侧延伸的宽度。

  1. 延伸宽度ER

吊筋在桥面板内向右侧延伸的宽度。

  1. 回弯长度ET

吊筋端部向内回弯后弯钩的长度。

参数具体含义如下图:

  1. 其他设置

程序对剪力钉的绘制样式可以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设计风格需要。另外,对于可能存在的剪力钉和桥面板钢筋冲突问题,程序提供了钢筋避让的方案。

  1. 群钉绘制

控制群钉在构造平面图上的绘制样式。支持群钉不绘制、绘制外轮廓、绘制整体三种样式。

  1. 连续钉绘制

控制连续剪力钉在构造平面图上的绘制样式。支持剪力钉整体绘制、剪力钉不绘制两种形式。

  1. 纵筋/横筋避让剪力钉

预制板中设置群钉后,群钉内的剪力钉可能会与预制板钢筋位置冲突,原则上应使钢筋避让剪力钉,支持无需避让、整体避让、区域避让三种方案。无需避让,即对剪力钉和桥面板钢筋均不做修改;整体避让,即将原桥面板内钢筋铺设完成后,对剪力钉所在位置的钢筋进行判别,如有冲突,则自动删减或偏移以避让剪力钉的位置;区域避让,即将原桥面板按照剪力钉所在位置划分为不同区块,每个区块内的钢筋都单独计算布置位置,以此避让剪力钉的位置。

剪力连接

本窗体内参数根据桥面板种类不同,划分为剪力钉布置和群钉布置两大区块。

剪力钉布置

当桥面板选择“整体现浇桥面板”和“单梁现浇桥面板”时,采用连续剪力钉布置。特别的,对于预制桥面板,当且仅当“纵缝位置”选用“钢梁顶切缝”时,也采用连续剪力钉布置。

连续剪力钉具体设置参数可参考示意图输入:

  1. 纵梁剪力钉-连续
  1. 板长标准间距S1

主梁顺桥向剪力钉布置的标准间距。

  1. 板长控制边距A1

控制主梁顺桥向标准段端部最外侧两个剪力钉之间的最小距离。

  1. 板宽布置间距D1

主梁横桥向剪力钉布置的标准间距。

  1. 板宽控制边距D2

主梁横桥向最外侧剪力钉到主梁顶板边缘的最小距离。

  1. 长度方向设加密段

勾选“长度方向设加密段”后,主梁顺桥向剪力钉布置加密段。

  1. 板长加密长度L1

边墩向内以及中墩向两侧设置的剪力钉加密段长度。

  1. 板长加密间距S3

主梁顺桥向剪力钉加密段范围内的布置间距。

  1. 板长控制边距A3

控制主梁顺桥向加密段端部最外侧两个剪力钉之间的最小距离。

  1. 横梁剪力钉-连续
  1. 板长标准间距S5

横梁板长方向剪力钉布置的标准间距。

  1. 板长控制边距A2

控制横梁板长方向标准段端部最外侧两个剪力钉之间的最小距离。

  1. 板宽标准间距D3

横梁板宽方向剪力钉布置的标准间距。

  1. 板宽控制边距D4

横梁板宽方向最外侧剪力钉到横梁顶板边缘的最小距离。

  1. 长度方向设加密段

勾选“长度方向设加密段”,横梁板长方向剪力钉设置加密段。

  1. 板长加密长度L2

横梁两端向内设置的剪力钉加密段长度。

  1. 板长加密间距S7

横梁板长方向加密段范围内的剪力钉布置间距。

  1. 板长控制边距A4

控制横梁板长方向加密段端部最外侧两个剪力钉之间的最小距离。

  1. 交汇处与横梁对齐

勾选后,纵梁上布置的剪力钉在设置了横梁的位置,会自动调整至与横梁的板宽向剪力钉对齐。

  1. 悬臂剪力钉
  1. 板长标准间距S8

钢悬臂板长方向剪力钉布置的标准间距。

  1. 板长控制边距A5

控制钢悬臂板长方向端部最外侧剪力钉到构造边线的最小距离。

  1. 板长起始间距S9

钢悬臂板长方向根部首个剪力钉到构造起始端的距离。

  1. 板宽标准间距D7

钢悬臂板宽方向剪力钉布置的标准间距。

  1. 板宽控制边距D8

控制钢悬臂板宽方向最外侧剪力钉到顶板边缘的最小距离。

  1. 梁端-连续
  1. 梁端横向布置

勾选后,左、右端横梁上剪力钉沿板宽方向可以按照自定义间距分别布置。

  1. 左/右横梁布置D5/D6

填写左、右端横梁剪力钉沿板宽方向的布置间距,方向为从梁端向内部,支持填写多个参数。

  1. 剪力钉详细布置

勾选“剪力钉详细定义”,点击“详细设置”,弹出剪力钉详细布置页面;“详细布置”功能支持自定义布置任意主梁与横梁上的剪力钉。

在左侧树结构中选择需要详细布置的单板,在“整体预览”窗口查看所选单板所在位置。在右下角窗口设置单板上剪力钉的布置间距、横向个数、横向间距、横向偏移距离、控制间距等参数,在“单板详细设置”窗口预览单板剪力钉的布置效果。

  1. 剪力键的设置

勾选“设置剪力键”后切换至剪力键设置界面。

  1. 标准间距N1

箱室之间与悬臂段剪力键分布的标准间距。

  1. 箱顶间距N2

箱室顶部范围剪力键分布的间距。

  1. 腹板两侧板数量M1

主梁顶板上位于腹板单侧的剪力键数量。

  1. 腹板两侧板间距N3

主梁顶板上位于腹板单侧的剪力键分布间距。

  1. 钢板高度H1、H2

剪力键钢板的高度。

  1. 钢板厚度T1、T2

剪力键钢板的厚度。

  1. 开孔半径R1、R2

剪力键钢板上开孔的半径。

  1. 开孔间距S1、S2

剪力键钢板上开孔的孔间距。

群钉布置

当桥面板选择“预制桥面板”且纵缝位置不选择“钢梁顶切缝”时,采用群钉布置,群钉具体设置参数可参考示意图输入:

  1. 预制板内-纵梁群钉-中板
  1. 标准间距S1

单块预制板内,主梁纵桥向群钉跨中布置的标准间距。

  1. 控制边距S2

单块预制板内,主梁纵桥向标准段内最外侧群钉到构造边线的最小距离。

  1. 主梁设置加密

勾选后,主梁纵桥向设置群钉加密段,加密相关参数开放。

  1. 加密长度L1

边墩向内、中墩向两侧的群钉加密段长度;需要注意,仅完全被加密段范围包络的预制单板才会采用群钉加密布置。

  1. 加密间距S3

单块预制板内,主梁纵桥向加密段群钉的布置间距。

  1. 控制边距S4

单块预制板内,主梁纵桥向加密段内最外侧群钉到构造边线的最小距离。

  1. 预制板内-纵梁群钉-端板
  1. 布置方式

端部预制单板内,主梁纵桥向的群钉布置方式,支持居中布置和端部对齐两种布置方式。

  1. 标准间距S5

端部预制单板内,主梁纵桥向群钉布置的标准间距。

  1. 起始距离L2

当“布置方式”选择“端部对齐”时,参数激活,用于设置端部预制单板内主梁纵桥向首个群钉到起始端的距离。

  1. 控制边距S6

当选择“布置方式”选择“居中布置”时,参数激活,用于设置端部预制单板内主梁纵桥向最外侧群钉到构造边缘的最小距离。

  1. 预制板内-横梁群钉-中板
  1. 标准间距D1

单块预制板内,横梁板长方向群钉的布置间距。

  1. 控制间距D2

单块预制板内,横梁板长方向最外侧群钉到横梁两端的最小距离。

  1. 主梁群钉设置

点击弹出群钉束弹窗,设置主梁单个群钉束中剪力钉的布置方式。

纵桥向布置:主梁单个群钉束大样的纵桥向布置,由三个参数控制,分别为纵向间距ZS、纵向个数ZN、纵向边距ZB。

横桥向布置:主梁单个群钉束大样的横桥向布置,由三个参数控制,分别为横向间距HS、横向个数HN、横向边距HB。

圆倒角半径R1:主梁群钉束外边缘的圆角半径。

  1. 横梁群钉设置

点击弹出群钉束弹窗,设置横梁单个群钉束中剪力钉的布置方式。

纵桥向布置:横梁上单个群钉束大样的纵桥向布置,由三个参数控制,分别为纵向间距ZS、纵向个数ZN、纵向边距ZB。

横桥向布置:横梁上单个群钉束大样的横桥向布置,由三个参数控制,分别为横向间距HS、横向个数HN、横向边距HB。

圆倒角半径R2:横梁群钉束外边缘的圆角半径。

  1. 墩顶横向湿接缝与跨中横向湿接缝

设置横向湿接缝内布置剪力钉或群钉的样式。拆分端板/跨中、主梁/横梁,其中墩顶横缝支持铺设剪力钉,跨中横缝支持铺设剪力钉或群钉。

  1. 群钉的详细布置

勾选“详细定义”,选择“详细设置”,弹出群钉详细布置界面。“详细布置”的功能支持对每块预制单板内的群钉自定义布置。

在左侧树结构中选择需要详细布置的单块预制板,在“整体预览”窗口查看所选预制板所在位置。在右下角窗口设置预制板上群钉的布置间距、横向个数、横向间距、横向偏移距离、控制间距等参数,在“单板详细设置”窗口预览群钉的布置效果。

结构计算

本软件已完成与迈达斯的数据对接,可直接导出迈达斯单梁模型和梁格模型。与桥博及惠佳软件的对接正在开发中。

荷载定义

在这里输入荷载以及单元的数据,包括钢结构的自重,在计算组合梁时,钢结构的自重是根据每平方米用钢量来输入的,还需要输入单元的长度。其次还需要输入二期荷载,包括混凝土找平层、沥青层以及栏杆的重量。还需要输入整体升降温荷载、温度梯度荷载以及沉降值。

冲击系数设置

需要输入跨中惯性矩Ic、跨中质量mc以及计算跨径和车道数。

开裂/不开裂模型

可以通过这个组合框来选择该模型为开裂模型还是不开裂模型。因为根据公路桥涵钢结构设计规范,当组合梁为连续梁时,中间支点位置处的混凝土桥面板会受拉开裂退出工作,此时需忽略掉该位置处的混凝土桥面板,并且需要考虑钢筋的作用,这便是程序中的开裂模型的作用。总之,当我们的组合梁为连续梁时,我们应该选择开裂模型,而当组合梁为简支梁时,选择不开裂模型即可。当我们选择了开裂模型时,我们还可以在下面自定义负弯矩区开裂的长度,规范中规定为跨径的0.15倍。

截面类型

对于组合结构桥梁,通常有两种建模方式。第一种是使用Midas内置的施工阶段联合截面,第二种是分别定义钢主梁和桥面板截面,并建立钢梁与桥面板两层单元,两层单元的节点之间使用刚臂连接,共同变形。

目前仅支持双层梁模型。

汽车荷载工况

此处可以选择车道布置形式,目前支持的类型有:居中布置车道、从左布置车道、从右布置车道以及汽车工况合并。

钢板梁

  1.  

绘图设置

钢板梁绘图设置与钢槽梁基本一致,此处就两者功能差异位置进行补充说明,其他请参考钢槽梁设置。

    1.  

标注样式

参考钢槽梁设置。

构造细部

  1. 支座表格

钢板梁默认在每个主梁下方设置支座,支持在横梁下方增设支座。

表格中“支撑设置”列对支座、支座加劲肋、支垫板等的尺寸进行调整;“位置”列设置横梁下方支座的位置,可填写多个值,以道路中心线为参考,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构造细部2

参考钢槽梁设置。

标准截面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02868\wps1.jpg

  1. 桥面板

参考钢槽梁设置。

悬臂端部滴水尺寸

参考钢槽梁设置。

  1. 钢梁标准截面

参考钢槽梁设置。

  1. 腹板竖肋
  1. 腹板双侧加劲肋

划分箱室后,可以设置每个箱子的中/边腹板竖肋是否双侧加劲。勾选则设置双侧腹板竖肋。

  1. 箱室划分

从左往右填写组成一个箱子的腹板数,箱子与箱子之间用空格隔开。如,当输入“3 2 4时” ,断面形状如下图: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02868\wps2.jpg

横向数据I

参考钢槽梁设置。

横向数据O

参考钢槽梁设置。

纵向数据

参考钢槽梁设置。

板厚数据

钢板梁相对于钢槽梁增加了单独设定边梁的功能。

  1. 设定边梁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02868\wps3.jpg

界面上勾选“自由尺寸”后,勾选“设定边梁”,点击“详细输入”,在弹窗中可以看到边梁顶底板可以单独设置。填写边梁顶底板的加厚位置、板厚,板宽等参数。

桥面板

参考钢槽梁设置。

剪力连接

参考钢槽梁设置。

结构计算

参考钢槽梁设置。

钢箱梁

  1.  

绘图设置

钢箱梁绘图设置与钢槽梁基本一致,此处就两者功能差异位置进行补充说明,其他请参考钢槽梁设置。

    1.  

标注样式

参考钢槽梁设置。

构造细部

参考钢槽梁设置。

构造细部2

参考钢槽梁设置。

标准截面

  1. 桥面板
  1. 道路中线定位WL

指桥面左边缘到道路中心线的水平距离,位于道路中心线左侧为正值,右侧为负值。

  1. 桥面板左坡iL、右坡iR

iL为桥面板左侧坡度,从道路中心线起,指向左下为正值。iR为桥面板右侧坡度,从道路中心线起,指向右下为正值。

  1. 梁间距Wx

相邻箱室结构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可以输入多个值。

  1. 左侧悬臂W1

桥面板左侧边缘至第一根钢主梁顶板中心线的水平距离。

  1. 右侧悬臂W2

桥面板右侧边缘至第一根钢主梁顶板中心线的水平距离。

  1. 铺装层厚度Ht

钢箱梁顶板上部铺装层的厚度,勾选按钮“设置铺装层”后生效。

  1. 箱内边腹板竖直

勾选后,中梁箱室两侧腹板及边梁箱室内侧腹板竖直绘制。

程序根据桥面结构宽度及两侧悬臂尺寸自动计算主梁间距和主梁数量,作为主梁断面布置的参考。

  1. 悬臂
  1. 设置钢悬臂

参考钢槽梁设置。

  1. 内侧加劲肋

设置左右悬臂靠近腹板位置的纵肋的形状和尺寸,选择预先设置的加劲肋名称。

  1. 左/右臂间距

设置悬臂内侧加劲肋的间距,可填入多个值,控制悬臂从内到外的加劲肋间距。如,当输入“300 400 500 600”时,断面形状如下图:

  1. 外侧加劲肋

设置左右悬臂外侧边缘位置的纵肋的形状和尺寸,选择预先设置的加劲肋名称。

  1. 左/右臂边肋数
  2. 设置悬臂外侧加劲肋的个数。如,当参数“左/右臂间距”输入“300 400 500 600”,外侧加劲肋设为U型肋,参数“左/右臂边肋数”输入2时,断面形状如下图:

  1. 钢梁标准截面

参考钢槽梁设置。

  1. 腹板加劲肋

参考钢槽梁设置。

  1. 箱室划分

参考钢槽梁设置。

  1. 底板纵肋、顶板纵肋

纵肋设定按照纵肋所在区域划分范围,区分顶板纵肋、底板纵肋、箱内、箱外。每个位置又可以区别设定中肋和边肋。

  1. 中部加劲肋

下拉框中列出所有预先设置的加劲肋类型,选择一种类型作为标准段的顶/底板中部纵向加劲肋。

  1. 中肋间距MD

设定中肋的间距,可填入多个数值。填入单个值时,程序自动计算出纵肋可布置的范围,并按照设定间距均匀布置;填入多个值时,程序按照填入的间距值精准布置。如,当“底板纵肋”分别输入“500”和“400 500 400”时,断面形状如下图:

  1. 边侧加劲肋

设定边肋的种类和尺寸,点击参数空格,弹出“加劲肋详细设置”界面。

  1. 边肋个数SN

设定边肋的个数。程序按照中肋间距布置中肋后,在两侧的剩余边距内,按照边肋个数均匀地布置边肋。

横向数据I

参考钢槽梁设置。

横向数据O

参考钢槽梁设置。

纵向数据

参考钢槽梁设置。

板厚数据

参考钢槽梁设置。

桥面板

参考钢槽梁设置。

剪力连接

参考钢槽梁设置。

结构计算

参考钢槽梁设置。

钢盖梁

盖梁构造

盖梁构造界面包含盖梁、立柱、系梁、支座、挡块五个子模块,详细输入界面如图4.1.1所示。

图4.1.1

盖梁

在该模块可设置盖梁的构造参数,相关参数如下:

斜角角度A:道路设计线与盖梁长度方向的夹角,单位为度;

左/右侧长度DL/DR:控制道路设计线左/右侧的长度;

左/右侧顶坡i1/i2:控制盖梁顶面在道路设计线左/右侧的坡度;

左/右侧底坡i3/i4:控制盖梁底面在道路设计线左/右侧的坡度;

高度H1:控制盖梁在道路设计线处的高度;

宽度W1:沿道路前进方向分孔线左侧盖梁宽度;

宽度W2:沿道路前进方向分孔线右侧盖梁宽度;

盖梁左端LS1/LS2:盖梁立面图中左/右端底部倒角长度;

盖梁右端HS1/HS2:盖梁立面图中左/右端底部倒角高度。

参数具体含义见图4.1.2所示。

图4.1.2

立柱

在该模块可设置盖梁立柱的构造参数与布置偏心,相关参数如下:

立柱横宽X:盖梁矩形立柱横向宽度;

立柱纵宽Y:盖梁矩形立柱纵向宽度;

立柱倒角R:盖梁矩形立柱圆弧倒角半径;

立柱间距V:盖梁立柱布置间距,支持输入多个数值,中间以空格隔开;

立柱中心O:立面图中盖梁立柱布置中心线与盖梁结构中线之间的横向间距,输入正值时,立柱整体向右侧偏移,输入负值时,立柱整体向左侧偏移;

立柱偏心S:侧面图中盖梁立柱结构中心线与盖梁结构中线之间的纵向间距,输入正值时,立柱整体向大桩号侧偏移,输入负值时,立柱整体向小桩号侧偏移;

参数具体含义见图4.1.3所示。

图4.1.3

系梁

在该模块可设置立柱系梁的宽度、高度和位置,相关参数如下:

系梁宽XW:盖梁下方立柱系梁的宽度;

系梁高XH:盖梁下方立柱系梁的高度;

系梁位置:盖梁下方立柱系梁结构中心线距离盖梁底部的高度;

参数具体含义见图4.1.4所示。

图 4.1.4

支座与挡块

在支座模块可设置盖梁支座的尺寸与布置,相关参数如下:

支座位置L1:小桩号侧支座中心至墩位线的距离;

支座位置L2:大桩号侧支座中心至墩位线的距离;

参数具体含义见图4.1.5所示。

图4.1.5

在挡块模块可设置盖梁挡块的尺寸与布置,相关参数如下:

挡块高KH1:挡块整体高度;

挡块宽KL1:挡块顶部宽度;

挡块宽KL2:挡块底部宽度;

参数具体含义见图4.1.6所示。

图4.1.6

单击“详细定义”弹出支座间距设置窗口,如图4.1.7所示。在该窗口可对支座位置、支座尺寸、垫石尺寸、挡块尺寸、橡胶垫块等参数进行详细设置。

图4.1.7

a) 两侧结构相同

勾选后,只需输入一侧参数,此时墩位线两侧的支座和垫石结构布置相同。

b) 绘制支座

勾选后点亮“支座尺寸”模块,可对支座尺寸参数进行设置。勾选圆形支座,则定义圆形支座厚度ZT与支座直径ZD;不勾选则定义矩形支座尺寸参数,矩形支座尺寸参数包括支座厚度ZT,支座长度ZL和支座宽度ZW。

c) 绘制垫石

勾选后点亮“垫石尺寸”模块,可对垫石尺寸与支座配对参数进行设置。

垫石尺寸:包含三个结构参数,即垫石高度DH、垫石长度DL、垫石宽度DW。

支座配对:该参数用以控制一个垫石上布置的支座个数。

d) 支座位置P1

单击“初始”按钮弹出支座布置初始化界面,如图4.1.8所示。在该窗口可设置支座间距BW、梁间距中SM、梁左边距SL和挡块距离DK等参数。

图4.1.8

在图4.8所示界面还可选择定位方式,软件支持“中间对齐”和“左边对齐”两种方式。中心对齐为支座从盖梁结构中心线位置向两侧布置,左边对齐为支座从盖梁结构左端向右端进行布置。完成该界面参数定义后,在图4.1.9界面的支座位置P1会自动初始化支座布置间距。

定位方式下方两个按键“T”和“箱”分别代表上部结构为T梁和箱梁,根据需要单击,软件会自动给出两种上部结构所对应的支座间距参数初始值。

支座间距B W:单个T梁或小箱梁下支座中心线距离,对T梁该值默认为0。

梁中间距SM:相邻T梁或小箱梁的中心距。

图4.1.9

图4.9所示为初始化后的支座布置间距,参数栏中的表达形式等价于“1100 2100 4200 2100 4200 2100 4200 2100”,1100表示第一个支座中心点距离盖梁左端的间距,后续参数表示相邻支座中心间距,可根据实际需求手动修改参数。

e) 橡胶垫块(挡块内侧)

勾选“橡胶垫块”可对橡胶垫块高XH、橡胶垫块长XL和橡胶垫块厚XT进行设置,参数具体含义如图4.1.10所示。

图4.1.10

盖梁—钢板定义

定义盖梁整体构造尺寸后,在盖梁—钢板定义界面主要设定构造细部尺寸,包括支座横隔、柱顶横隔、横肋以及柱顶连接段等局部构造。详细输入界面如图4.2.1所示:

图4.2.1

支座横隔

支座横隔模块主要是对钢盖梁支座下部的横隔位置与构造尺寸进行设定,具体参数如下:

横隔位置:在勾选“自定义”选项后,“横隔位置”参数激活,用户可以在横隔位置中自行填写支座横隔位置,否则位置由桥墩构造界面中的垫石位置决定;

支座横隔:点击“支座横隔”按钮进入支座横隔构造参数设置界面,如图4.2.2所示。

图4.2.2

界面参数具体含义见图4.2.3所示:

下横肋位置H1:横隔底部水平横向加劲肋至底缘的距离;

人孔宽度RKW:人孔水平宽度;

人孔高度RKH:人孔竖向高度;

人孔半径RKR:人孔倒角半径;

人孔边距SX:人孔竖向加劲肋到人孔边侧的距离;

人孔边距SY:人孔横向加劲肋到人孔顶缘的距离。

图4.2.3

柱顶横隔

柱顶横隔模块主要是对钢盖梁柱顶连接段位置处的横隔位置与构造尺寸进行设定,具体参数如下:

柱顶隔板位置PD:以盖梁立柱中心线为基准,柱顶隔板向两侧偏移的距离,左侧为负,右侧为正。

柱顶横隔:点击“柱顶横隔”按钮进入柱顶横隔构造参数设置界面,如图4.2.4所示。

图4.2.4

界面参数具体含义见图4.2.5所示:

上横肋位置H1:横隔顶部水平横向加劲肋至顶缘的距离;

人孔宽度RKW:人孔水平宽度;

人孔高度RKH:人孔竖向高度;

人孔半径RKR:人孔倒角半径;

人孔边距SX:人孔竖向加劲肋到人孔边侧的距离;

人孔边距SY:人孔横向加劲肋到人孔顶缘的距离。

图4.2.5

支座横隔-柱顶横隔合并距离:当支座横隔与柱顶横隔位置间距小于该参数时,将自动合并支座横隔与柱顶横隔;合并原则在原柱顶横隔构造基础上增加支座横隔的支座加劲肋并对应调整“上水平横向加劲肋”的位置。

横肋设置

横肋模块主要是对钢盖梁横隔之间的横肋位置与尺寸进行设定,具体参数如下:

1.横肋位置:在勾选“自定义”选项后,“横肋位置”参数激活,用户可以在横肋位置中自行填写横肋位置,否则默认设置在两组横隔间距的中心,软件默认两个横隔为一组。

2.横肋最小距离P:在自动布置的情况下,若横肋至两侧最近横隔的间距小于设定的参数,则取消该横肋。

3.横肋设置:点击“横肋设置”按钮进入横肋构造参数设置界面,如图4.2.6示。

图4.2.6

  1. 加劲肋形式

根据加劲肋的组成形式,可以选择加劲肋断开、n型断面、u型断面、回型断面。

  1. 顶板加劲肋

可以选择T肋,I肋或者无加劲肋。

  1. 横肋高度HT

横肋腹板的高度。

  1. 翼缘宽度WT

选择T肋时填写此数据,是T肋翼缘的宽度。

  1. 设置横肋倒角

上横肋与腹板加劲肋连接的位置可以设置倒角,填写倒角尺寸参数。

  1. 腹板加劲肋

可以选择T肋,I肋或者无加劲肋。

  1. 加劲肋高HF

T肋时代表加劲肋腹板宽度。

  1. 翼缘宽度WF

勾选T肋后填写此数据,代表T肋翼缘的宽度。

  1. 两侧加宽AL

左侧腹板加劲肋底部加宽宽度与右侧腹板加劲肋底部加宽宽度。

  1. 翼缘上下延伸

勾选此选项且腹板加劲肋为T肋时,腹板加劲肋翼缘板分别向上、下进行延伸。

  1. 向上延伸EU/向下延伸ED

腹板加劲肋翼缘板向上、向下的延伸长度。

  1. 底板加劲肋

数据填写与顶板加劲肋相同。

  1. 顶部翼缘
  1. 平面顶宽WT

横梁顶部翼缘板的宽度。

  1. 平面圆角WR

横梁平面图上顶部翼缘板和主梁顶板交接处圆弧倒角的半径。

  1. 加劲肋连接

加劲肋形式选择n型或u型时,该参数亮起。填写n型加劲肋或u型加劲肋的顶/底肋宽度、腹板肋宽度、圆弧倒角等参数

  1. 无翼缘

在顶板或底板不设置加劲肋时,可以设置相关参数。

  1. 顶部间隙D1、底部间隙D2

腹板加劲肋距离主梁顶板或底板的间距。

  1. 顶部切角TX、底部切角DX

腹板加劲肋顶/底横向倒角尺寸。

  1. 顶部切角TY、底部切角DY

腹板加劲肋顶/底竖向倒角尺寸。

界面参数具体含义参照图4.2.7所示:

图4.2.7

板厚变化

钢盖梁的顶、底板与腹板的标注板厚由界面右侧表格定义,若存在板件变厚,则可以通过以下参数进行设定,参数含义如图4.2.8所示:

顶板加厚长度TL1:从盖梁两端开始,填写顶板每一段的加厚长度,可以填写多个值;

顶板加厚厚度TT1:从盖梁两端开始,填写顶板每一段的加厚厚度,可以填写多个值;

腹板加厚长度FL1:从盖梁两端开始,填写腹板每一段的加厚长度,可以填写多个值;

腹板加厚长度FT1:从盖梁两端开始,填写腹板每一段的加厚厚度,可以填写多个值;

底板加厚长度DL1:从盖梁两端开始,填写底板每一段的加厚长度,可以填写多个值;

底板加厚长度DT1:从盖梁两端开始,填写底板每一段的加厚厚度,可以填写多个值;

图4.2.8

加劲肋设置

该模块可以对钢盖梁顶、底板与腹板的纵向加劲肋位置与尺寸进行设定,考虑到底板在盖梁高度变化处会设置横向加劲肋,也可以对底板横向加劲肋的尺寸进行设定。参数具体含义如下:

顶板纵肋间距TR:钢盖梁顶板上两条纵肋之间的距离;

底板纵肋间距DR:钢盖梁底板上两条纵肋之间的距离;

腹板纵肋间距FR:钢盖梁腹板纵肋中心线到钢盖梁底缘的距离;

腹板纵肋间隙:腹板纵肋会被横隔或横肋打断,该参数用于定义腹板纵肋与横隔/肋腹板的间距。

以上参数如图4.2.9所示:

图4.2.9

加劲肋的类型与板件尺寸在“加劲肋详细设置”界面上进行设定,如图4.2.10所示:

图4.2.10

垫石下结构

一般在垫石下方的横隔为满足受力要求,会设置支座加劲肋,该模块则是对支座加劲肋的构造尺寸进行设定,参数含义见图4.2.11所示:

加劲肋位置LC:以顶板中心线位置为基准,支座加劲肋两侧偏移的距离,左侧为负,右侧为正;

加劲肋板宽WD:支座加劲肋的水平宽度;

加劲肋切角DX:支座加劲肋水平向切角;

加劲肋切角DY:支座加劲肋竖直向切角;

横肋位置TP:支座横隔顶部水平横向加劲肋至顶缘的距离,默认支座加劲肋板件竖向延伸到该肋。

图4. 2.11

板件外伸

该模块可以设置顶、底板与腹板在断面以及立面图上的板件外伸长度,参数含义如图4. 2.12所示:

顶板外伸TT:断面图上顶板伸出腹板的长度;

底板外伸DT:断面图上底板伸出腹板的长度;

竖直外伸VE:立面图上端封板伸出底板的长度;

水平内移HI:立面图上端封板相对顶板内移的距离。

图4. 2.12

钢混连接段设置

参考界面示意图输入。

图4. 2.13

其他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盖梁端部高度与中间高度可能相差较大,可以对端部的横隔单独设置。勾选“梁端另设”选项后,输入左、右端作为端横隔的数量,并通过左右横隔界面对端部横隔单独定义构造尺寸。

横隔位置检查:该功能用于检查相邻横隔的间距,并给出相应提示。

中隔板间距MD:钢挡块中加劲板的布置间距,如图4. 2.14所示。

图4. 2.14

上一个
2025智绘钢桥钢混组合梁(310)使用说明书
下一个
智绘钢桥模块使用说明书
最近修改: 2025-05-07Powered by